在谷歌找來了這篇《新新關系》,寫于2001年5月27日。
新山和新加坡人關系日益疏遠
据聯合早報報道,新山一群寫作人認為,新柔長堤兩岸的年輕人之間,關系日益疏遠。柔佛州一群留台畢業生最近推出一本以《新新關系》為名的著作,探討新山和新加坡兩岸的關系,以及新山的定位問題。該本著作認為,自從新馬分家后,新山已成為新馬關系的溫度計,一有風吹草動,新山最先感受到震動,也受到最大的沖擊。
舒慶祥:老一輩無所不談 少一輩無言相對
《新新關系》里的一篇文章提到,研究新山歷史的舒慶祥表示,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已成為新加坡人,每年過年過節,他都會帶著孩子越過長堤拜會親友。然而,他發現,老一輩的人可以天南地北,無所不談,可是年輕一代卻是無言相對。
“老一輩人還有血緣關系緊緊相系,但年輕一代就沒有這种關系。”
他說,由于教育背景、社會文化以及思想觀念上的差距,兩地年輕人的接触越來越少,關系也越來越疏遠,已經沒有他們這輩的親密關系。
林明華:上一代骨肉親情 下一代難再維系
《星洲日報》柔南區采訪主任林明華認為,上一代的骨肉親情,仍把兩地人民聯系在一起﹔他擔心若干年后,當老一代逐漸去去,在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成長的新一代,是否還能維持這种親密關系。
南方學院學術研究主任安煥然認為,新馬兩地目前的關系是一种廉价的交易,新加坡人來新山買便宜貨,新山人到新加坡賺新元,兩地人民雖然繼續交往,但是情感上的認同已經消失,理性的觀察也窄化了,“雙方看到的是彼此的缺點,而不是优點。”
他說,放大別人的缺點,強化自己的优點,往往就會產生誤解現象,進一步加深兩地的鴻溝。不少新加坡人因為經濟上的成就,產生一种錯誤和虛假的优越感,造成對新山的誤解,認為新山是個既落后又肮臟的地方。
此外,該本著作也寫道,27歲的新山人陳麗馨常聽新加坡同事形容新山是個又臟又亂的城市,而且是個時常會被打搶的地方。可是她后來發現,這些同事其實已經四五年沒到新山,有些人根本沒到過新山,衹是以訛傳訛。
陳麗馨說:“他們自以為了解而不加以觀察,就會對新山有偏見,甚至歧視。”
新山的時事評論員黃蘇認為,時至今日,新加坡人仍以“州府”或“聯邦”稱呼新山,而以“京畿”自許。這种潛意識的想法,無形中也造就年輕一代的刻板印象。
《新新關系》書中也提到,“新加坡人因為這种优越感而對新山存有一种刻板印象﹔新山人因為被別人矮化而心存不滿,無形中也對新加坡人產生以偏概全的誤解。
它說,“在新山人的印象里,在購物中心拿著計算机算匯率,比較商品价格的是新加坡人。在小販中心,口操流利英語,大吃大喝的是新加坡人。在馬路上超速疾駛,發揮車子最佳性能的,也是新加坡人。
“兩岸人民之間的刻板印象還在持續塑造著,政治力量再來插上一腳,更讓‘新新關系’烏云密布。”
《新新關系》標出10項
新山人辨認新加坡人的方法:
(1)幵著新加坡注冊車牌的車子,亂闖紅燈或超速的人。
(2)在購物時,手持計算机猛按的人。
(3)樣子看上去很“好練”(愛炫耀)的人。
(4)滿口“ABC”(講英語)的人。
(5)大批購買食油、衛生紙、奶粉、尿片等,是購物中心常見的購物狂。
(6)出入總有女傭隨侍在側的家庭。
(7)在菜市場買魚,特別要求小販不要清理內臟,裝袋時多加碎冰的人。
(8)穿著上刻意很休閒,卻上下皆為名牌服飾的人。
(9)一面買東西一面猛喊:“很便宜!”的人。
(10)過年時在新山海邊燃放鞭炮的人。
------
我是12345新加坡,67新山的大馬人。
之前在新山一起共事的同事們,在離開后,90%都越過新柔長堤討生活去。
2007年1月,我也決意隨大家越過長堤去追“新加坡夢”。
轉眼間,已經快3年了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